简体中文 繁体中文
大藏要

中论卷第一

日期: 2018-11-07    浏览: 2786

(二)观因缘品第一 
(三)不生亦不灭 不常亦不断 不一亦不异 不来亦不出。 
能说是因缘 善灭诸戏论。 我稽首礼佛 诸说中第一。 
问曰。何故造此论。答曰。有人言万物从大自在天生。有言从韦纽天生。有言从(四)和合生。有言从时生。有言从世性(五)生。有言从变化生。有言从自然生。有言从微尘生。有如是谬堕于无因邪因断常等邪见种种说我我所(六)不知正法。佛欲断如是等诸邪见令知佛法故先于声闻法中说十二因缘。又为已习行有大心堪受深法者以大乘法(七)说因缘相所谓一切法不生不灭不一不异等毕竟空无所有。如般若波罗蜜中说佛告须菩提菩萨坐道场时观十二因缘如虚空不可尽。佛灭度后后五百岁像 
注: 
(一)原刻无此五字。依丽刻加。后卷俱同。 
(二)四本皆作观缘品。原刻题中观论破因缘品。今依吉藏疏本改。后品例同。以下无畏论卷一。 
(三)此二序颂。文顺梵本。番本意译云。由正觉者说缘起不灭等。息戏论而寂灭。是诸说法者中胜。今此归敬彼。颂首二句。四本皆作不灭不生。不断不常。无畏释云。顺结颂故。破有执故。先说不灭。今译改文。又以缘起为因缘。误息戏论及寂灭二义为一。 
(四)无畏意谓两俱。 
(五)无畏次有从决定生一计。 
(六)无畏原云隐蔽法身见。次下即云令知法身及遣彼彼我见故。 
(七)勘无畏。此系散牒前二颂。 

法中人根转钝。深着诸法求十二因缘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决定相。不知佛意但着文字。闻大乘法中说毕竟空不知何因缘故空。即生见疑若都毕竟空云何分别 有罪福报应等如是则无世谛第一义谛。取是空相而起贪着。于毕竟空中生种种过。龙树菩萨为是等故造此中论。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以此二偈赞佛已则已略说第一义。问曰。诸法无量。何故但以此八事破。答曰。法虽无量。略说八事则为总破一切法。不生者。 (一)诸论师种种说生相。 (二)或谓因果一。或谓因果异。或谓因中先有果。或谓因中先无果。或谓自体生。或谓他生。或谓共生。或谓有生。或谓无生。如是等说生相皆不然。此事后当广说。生相决定不可得故不生。不(三)灭者。若无生何得有灭。以无生无灭故余六事亦无。问曰。不生不灭已总破一切法。何故复说六事。答曰。为成不生不灭义故。有人不受不生不灭而信不常不断。若深求不常不断即是不生不灭。何以故。法若实有则不应无。先有今无是即为断。若先有性是即为常。是故说不常不 
注: 
(一)原刻作谓。依丽刻改。 
(二)无畏别释八不有二大段。第二段就异宗辨。初数论因果一胜论因果异。大略同此。次声论计名有实。此本无文。 
(三)无畏别释八不第一段就自宗辨。凡十二门。其第五门同此。并云。无断一去者以无生故。无常异来者以无灭故。 

断即入不生不灭义。有人虽闻四种破诸法犹以四门成诸法。是亦不然。若一则无缘。若异则无相续。后当种种破。是故复说不一不异。有人虽闻六种破诸法犹以来出成诸法。来者言诸法从自在天世性微尘等来。出者还去至本处。复(一)次万物无生。何以故。世间现见故。世间眼见劫初(二)谷不生。何以故。离劫初谷今谷不可得。若离劫初谷有今谷者则应有生而实不尔。是故不生。问曰。若不生则应灭。答曰。不灭。何以故。世间现见故。世间眼见劫初谷不灭。若灭今不应有谷而实有谷。是故不灭。问曰。若不灭则应常。答曰。不常。何以故。世间现见故。世间眼见万物不常如谷芽时种则变坏。是故不常。问曰。若不常则应断。答曰。不断。何以故。世间现见故。世间眼见万物不断如从谷有芽。是故不断。若断不应相续。问曰。若尔者万物是一。答曰。不一。何以故。世间现见故。世间眼见万物不一如谷不作芽芽不作谷。若谷作芽芽作谷者应是一而实不尔。是故不一。问曰。若不一则应异。答曰。不异。何以故。世间现见故。世间眼见万物不异。若异者(三)何故分别谷芽谷茎谷叶不说树芽树茎树叶。是故不异。问 
注: 
(一)无畏就异宗辨段末以世间不成破声论名字执。同此。但原以不灭不生不断等为次。今译改文。 
(二)无畏原作万物。次同。 
(三)无畏意谓云何分别此是谷种谷芽等而不与树种树芽等杂。 

曰。若不异应有来。答曰。无来。何以故。世间现见故。世间眼见万物不来如谷子中芽无所从来。若来者芽应从余处来如鸟来栖树而实不尔。是故不来。问曰。若不来应有出。答曰。不出。何以故。世间现见故。世间眼见万物不出。若有出应见芽从谷出如蛇从穴出而实不尔。是故不出。(一)问曰。汝虽释不生不灭义。我欲闻造论者所说。答曰。(二)诸法不自生 亦不从他生 不共不无因。 是故知无生。不自生者。万物无有从自体生。必待众(三)因。复次若从自体生则一法有二体。一谓生二谓生者。若离余因从自体生者则无因无缘。又生更有生生则无穷。自无故他亦无。何以故。有自故有他。若不从自生亦不从他生。共生则有二过。自生他生故。若无因而有万物者则为是常。是事不然。无因则无果。若无因有果者布施持戒等应堕地狱。十恶五逆应当生天。以无因故。(四)复次。(五)如诸法自性 不在于(六)缘中。 以无自性故 他(七)性亦复无。诸法自性不在众缘中。但众缘和合故得名字。自(八)性即是自体。众缘中无自性。自性 
注: 
(一)无畏问曰.且复云何无生.颂答. 
(二)番梵颂云.非从自从他非从共无因.随何等何处物终无有生.无畏释云.何等谓随事.何处谓随时随境.物即诸法.以顺外道通称说为物也.今译脱误.下亦多处译物为法. 
(三)原刻下衍缘字.依疏本改. 
(四)无畏问曰.汝以四种分别无生.云何知尔.颂答. 
(五)四本此颂皆在四缘颂后.惟无畏牒颂次第同此. 
(六)番梵作缘等中.与下长行相顺.无畏释云.等字摄余外道所说一切缘也. 
(七)原刻作生.依疏本改. 
(八)勘无畏牒颂.首句自性与三句自体文异.故有此释但梵本颂文前后无异. 
无故不自生。自性无故他性亦无。何以故。因自性有他性。他性于他亦是自性。若破自性即破他性。是故不应从他性生。若破自性他性即破共义。无因则有大过。有因尚可破。何况无因。于四句中生不可得是故不生。问(一)曰。阿毗昙人言诸法从四缘生。云何言不生。何谓四缘。因缘次第缘 缘缘增上缘 四缘生诸法。 更无第五缘。一切所有缘皆摄在四缘。以(二)是四缘万物得生。因缘名一切有为法。次第缘除过去现在阿罗汉最后心心数法余过去现在心心数法。缘缘增上缘一切法。答曰。(三)果为从缘生 为从非缘生。 是缘为有果 是缘为无果。若谓有果。是果为从缘生为从非缘生。若谓有缘。是缘为有果为无果。二俱不然。(四)何以故。因是法生果 是法名为缘。 若是果未生 何不名非缘。(五)诸缘无决定。何以故。若果未生是时不名为缘。但眼见从缘生果故名之为缘。缘成 
注: 
(一)无畏原作知毗昙者问言.颂云四缘谓因缘缘缘等.无畏释此颂承前众缘而说.故次在后.但佛护释此承初颂反质何无他生.他即四缘.故次在前. 
(二)无畏此句原在文末.云依此四缘说为万物作用等.由此生起下文. 
(三)无畏释.此破四缘作用之非理也.番梵颂云.非用成就缘.亦非不成就.非缘不成用.成就胡不尔.今译文晦. 
(四)无畏下复次释.佛护云.此系他宗别计以能生为缘也. 
(五)无畏释.颂前半叙他计.后半逼他堕负.谓乃至未生果时应是非缘也. 

由于果。以果后缘先故。若未有果何得名为缘。如瓶。以水土和合故有瓶生。见瓶故知水土等是瓶缘。若瓶未生时何以不名水土等为非缘。是故果不从缘生。缘尚不生。何况非缘。复次。 
(一)果先于缘中 有无俱不可。 先无为谁缘。 先有何用缘。缘中先非有果非无果。若先有果不名为缘。果先有故。若先无果亦不名为缘。不生余物故。问曰。已总破一切因缘。今欲闻一一破诸缘。答曰。 (二)若果非有生 亦复非无生 亦非有无生。何得言有缘。若(三)缘能生果应有三种。若有若无若有无。如先偈中说。缘中若先有果不应言生。以先有故。若先无果不应言生。以先无故。亦缘与无缘同故。有无亦不生者。有无名为半有半无。二俱有过。又有与无相违无与有相违。何得一法有二相。如是三种求果生相不可得故。云何言有因缘。次第缘者。(四)果若未生时 则不应有灭。  (五)灭法何能缘。 故无次第缘。 
注: 
(一)番梵云.于无义有义缘皆不能成.无畏释云.为无体者之缘或为有体者之缘皆不能成也.今译文倒. 
(二)番梵颂云.若时法有无或俱皆不成.所谓能生因此云何应理.佛护释云.此就能生之义而破因缘. 
(三)无畏原云.若计法从因生.此法应是有是无等.今译文倒. 
(四)四本顺前总标.此颂次在缘缘颂后. 
(五)番梵顺结颂法.三四句互倒云.故无间非理.又灭孰为缘. 

诸心心数法于三世中次第生。现在(一)心心数法灭与未来作次第缘。未(二)来法未生。与谁作次第缘。若未来法已有即是生。何用次第缘。现在心心数法无有住时。若不住何能为次第缘。若有住则非有为法。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常有灭相故。若灭已则不能与作次第缘。若言灭法犹有则是常。若常则无罪福等。若谓灭时能与作次第缘。灭时半灭半未灭。更无第三法名为灭时。又佛说一切有为法念念灭无一念时住。云何言现在法有欲灭未欲灭。汝谓一念中无是欲灭未欲灭则破自法。汝阿毗昙说有灭法有不灭法有欲灭法有不欲灭法。欲灭法者现在法将欲灭。未欲灭者除现在将欲灭法余现在法及过去未来无为法是名不欲灭法。是故无次第缘。缘缘者。 
(三)如诸佛所说 真实微妙法。 于此无缘法 云何有缘缘。佛(四)说大乘诸法若有色无色有形无形有漏无漏有为无为等诸法相入于法性一切皆空无相无缘譬如众流入海同为一味。实法可信。随宜所说不可为实。是故无 
注: 
(一)此字依疏本加. 
(二)无畏意谓若说生法为缘.诸法未生则无灭可作缘.诸法既生则已灭不成缘. 
(三)番梵颂云.曾说所有法实是无所得.法既无所得何所有缘缘.今译文晦.无得所梵文作na^lambana.即是无所缘也. 
(四)无畏原作世尊于般若经中说八万四千法蕴皆一味无所得. 

缘缘。增上缘者。诸法无自性 故无有有相。 说有是事故 是事有不然。经说十二因缘是事有故是事有此则不然。何以故。诸法从众缘生故自无定性。自无定性故无有有相。有相无故何得言是事有故是事有。是故无增上缘。佛随凡夫分别有无故说缘。(一)复次。略广因缘中 求果不可得。 因缘中若无 云何从缘出。略者于和合因缘中无果。广者于一一缘中亦无果。若略广因缘中无果。云何言果 
从因缘出。(二)复次。若谓缘无果 而从缘中出。 是果何不从 非缘中而出。(三)若因缘中求果不可得。何故不从非缘出。如泥中无瓶何故不从乳中出。复次。(四)若果从缘生 是缘无自性。 从无自性生 何得从缘生。果不从缘生 不从非缘生。 以果无有故 缘非缘亦无。 
注: 
(一)无畏标云.如是总别遮遣诸缘故.下颂云略广.即是总别之意. 
(二)无畏问曰.应有所谓缘与非缘者.颂答. 
(三)无畏释云.若缘无果亦生者.非缘同是无果何故不生. 
(四)番梵颂中从缘生皆作缘为性.惟无畏佛护牒文同此.又第二句番梵作缘非自为性.门论引此文作不自在也. 

果从众缘生(一)是缘无自性。若无自性则无法。无法何能生。是故果不从缘生。不从非缘生者。破缘故说非缘。实无非缘法。是故不从非缘生。若不从二生是则无果。无果故缘非缘亦无。 
(二)观去来品第二 
问曰。世间眼见三时有作。已去未去(三)去时。以有作故当知有诸法。答曰。已去无有去 未去亦无去。 离已去未去 (四)去时亦无去。已去无有去。已去故。若离去有去业是事不然。未去亦无去。未有去法故。去时名半去半未去。不离已去未去故。问曰。动处则有去。  (五)此中有去时 非已去未去。 是故去时去。随有(六)作业处是中应有去。眼见去时中有作业。已去中作业已灭。未去中未有作业。是故当知去时有去。答曰。云何于去时 而当有去法。 若离于去法 去时不可得。 
注: 
(一)无畏释云.不自生则无决定缘法也. 
(二)无畏佛护均作观去未去去时品. 
(三)番梵意谓举步正去.顺中论译为现去.是也. 
(四)番梵云.去时不可知. 
(五)番梵云.此亦属正去. 
(六)无畏原作动.次同. 

去时有去是事不然。何以故。离去法去时不可得。若离去法有去时者应去时中有去。如器中有果。复次。若言去时去。 是人则有咎 离去有去时。  (一)去时独去故。若谓已去未去中无去去时实有去者。是人则有咎若离去法有去时。则不相因待。(二)何以故。若说去时有去是则为二而实不尔。是故不得言离去有去时。复次。若去时有去 则有二种去。 一谓为去时 二谓去时去。 
若谓去时有去。是则有过所谓有二去。一者因去有去时。二者去时中有去。 (三)问曰。若 有二去有何咎。答曰。 
若有二去法 则有二去者。 以离于去者 去法不可得。若有二去法则有二去者。何以故。因去法有去者故。一人有二去二去者此则不然。是故去时亦无去。问曰。离去者无去法可尔。今三时中定有去(四)者。答曰若离于去者 去法不可得 以无去法故 何得有去者。 
注: 
(一)番云.知为去时故.梵同今译. 
(二)无畏释云.觉知是去时故.执着彼语故.此亦不许.与所牒颂文相符. 
(三)无畏下复次释. 
(四)无畏次云.依此而有去法.成上文也. 

若离于去者则去法不可得。今云何于无去法中言三时定有去者。复次。去者则不去 (一)不去者不去。 离去不去者 无第三去者。无有去者。何以故。若有去者则有二种若去者若不去者。离是二无第(二)三。问曰。若去者去有何咎。答曰。(三)若言去者去 云何有此义。 若离于去法 去者不可得。若谓定有去者用去法。是事不然。何以故。离去法去者不可得故。若离去者定有去法则去者能用去法。而实不尔。复次。(四)若去者有去 则有二种去。 一谓去者去 二谓去法去。若言去者用去法(五)则有二过于一去者中而有二去。一以去法成去者。二以去者成去法。去者成已然后用去法是事不然。是故先三时中谓定有去者用去法是事不然。复次。若谓去者去。 是人则有咎 离去有去者。 (六)说去者有去。 
注: 
(一)番本意谓非去者.次同. 
(二)无畏次更有一解下复次释. 
(三)番梵前后半颂互倒.惟无畏佛护牒颂同此. 
(四)六本此颂皆在次一颂后.文意更顺.今译疑误. 
(五)无畏意谓成二去过. 
(六)番梵此句第五转声.作说去者去故.今译文略. 
若人说去者(一)能用去法。是人则有咎离去法有去者。何以故。说去者用去法。是为先有去者后有去法是事不尔。(二)复次若决定有去有去者应有初发。而于三时求发不可得。何以故。已去中无(三)发 未去中无发 去时中无发。 何处当有发。 (四)何故三时中无发。(五)未发无去时 亦无有已去。 是二应有发。 未去何有发。无去无未去 亦复无去时。 一切无有发 何故而分别。若人未发则无去时。亦无已去。若有发当在二处去时已去中。二俱不然。未去时未有(六)发故。未去中何有发。发无故无去。无去故无去者。何得有已去未去去时。问曰。若无去无去者。 (七)应有住住者。答曰。 
去者则不住 不去者不住。 离去不去者 何有第三住。若有住有住者。应去者住若不去者住。若离此二应有第三住。是皆不然。去者不住。 
注: 
(一)无畏原作是去.无用意. 
(二)无畏结起下文云.故如此观. 
(三)勘番梵本意谓始去. 
(四)无畏下复次释. 
(五) 番梵颂云.于去始发前应有处有发.去时已去无未去何得有.若一切相中不见有此发.何所得分别去已去未去.今译文顺梵本.意晦. 
(六)勘无畏此发字衍文. 
(七)无畏原作应有去者住. 

去未息故。与去相违名为住。不去者亦不住。何以故。因去法灭故有住。无去则无住。离去者不去者更无第三住者。若有第三住者(一)即在去者不去者中。以是故不得言去者住。复次。 
(二)去者若当住 云何有此义。 若当离于去 去者不可得。汝谓去者住是事不然。何以故。离去法去者不可得。若去者在去相云何当有住。去住相违故。复次。 
(三)去未去无住 去时亦无住。  (四)所有行止法 皆同于去义。若谓去者住。是人应在去时已去未去中住。三处皆无住。是故汝言去者有住是则不然。如破去(五)住法。行止亦如是。行者如从谷子相续至芽茎叶等。止者谷子灭故芽茎叶灭。相续故名行。断故名止。又如无明缘诸行乃至老死是名行。无明灭故诸行等灭是名止。问曰。汝虽种种门破去去者住住者而眼见有去住。答曰。肉眼所见不 
可信。若实有去去者。为以一法成为以二法成。二俱有过。何以故。 
注: 
(一)无畏原云.应计彼是去者或非去者.亦如二者破.今译脱略. 
(二)此顺梵本.番本译文.前后半颂.互倒惟佛护牒颂同此. 
(三)番梵云非从去时住非已未去住. 
(四)番梵云.去转及止息. 
(五) 勘无畏此住字衍文.佛护释云.住者无去与去者无住相似.住者无转与去者无发相似.住者无止息亦与去者无止息相似.皆如去广破也. 

去法即去者 是事则不然。 去法异去者 是事亦不然。 
若去法去者一是则不然。异亦不然。问曰。一异有何咎。答曰。 
若谓于去法 即为是去者。 作者及作业 是事则为一。 
若谓于去法 有异于去者。 离去者有去 离去有去者。 
(一)如是二俱有过。何以故。若去法即是去者是则错乱破于因缘。因去有去者。因去者有去。又去名为法。去者名人。人常去法无常。若一者则二俱应常二俱应无常。一中有如是等过。若异者则相违。未有去法应有去者。未有去者应有去法。不相因待。一法灭应一法在。异中有如是等过。复次。 
(二)去去者是二 若一异法成。 二门俱不成 云何当有成。 
若去者去法有。应以一法成应以异法成。二俱不可得。先已说无第三法成。若谓有成。应说因缘。无去无去者今当更说。 
(三)因去知去者 不能用是去。 先无有去法  故无去者去。 
注: 
(一)无畏无释文. 
(二)勘番梵意云.若物不成一性及异性者.云何成彼二.二指去及去者言也.无畏此颂无释. 
(三)勘番梵意云.由去法乃知去者.然非即此去者得去.何以故.先无去法故.有谁向何所去.如此乃顺下释. 

随以何去法知去者。是去者不能用是去法。何以故。 (一)是去法未有时无有去者。亦无去时已去未去。如先有人有城邑得有所趣。去法去者则不然。去者因去法成去法因去者成故。复次。 
因去知去者 不能用异去。 于一去者中 不得二去故。 
随以何去法知去者。是去者不能用异去法。何以故。一去者中二去法不可得故。复次。 
(二)决定有去者 (三)不能用三去。 不决定去者 亦不用三去。 
(四)去法定不定 去者不用三。 是故去去者 所去处皆无。 
决定者名实有不因去法生。去法名身动。三名未去已去去时。若决定有去者。离去法应有去不应有住。是故说决定有去者不能用三去。若去者不决定。不决定名本实无。以因去法得名去者。以无去法故不能用三去。因(五)去法故有去者。若先无去法则无去者。云何言不决定去者用三去。如去者。去法亦如是。若先离去者决定有去 
注: 
(一)原刻下衍去字.依丽刻及番本删. 
(二)番梵意谓定是.即无待而然者.下释云实有也. 
(三)勘番梵意谓不能于三种所去中去也. 
(四)番梵意谓定亦不定者不于三去中去.无畏释云.合前二者而言之也.今译文倒. 
(五)吉藏疏卷八云.有二论本.今用一本云因去法得名去者三句.此文为正.余本繁也.勘此下文至有可去处.皆非疏本之旧. 

法。则不因去者有去法。是故去者不能用三去法。若决定无去法。去者何所用。如是思惟观察去法去者所去处是法皆相因待。因去法有去者。因去者有去法。因是二法则有可去处。不得言定有。不得言定无。是故决定知三法虚妄空无所有但有假名(一)如幻如化。 
(二)观六情品第三 
问曰。经中说有六情。所谓。 
(三)眼耳及鼻舌 身意等六情。 此眼等六情 行色等六尘。 
此中眼为内情色为外尘眼能见色。乃至意为内情法为外尘意能知法。答曰。无也。何以故。 是眼则不能 自见其己体。 若不能自见 云何见余物。 
(四)是眼不能见自体。何以故。如灯能自照亦能照他。眼若是见相亦应自见亦应见他。而实不尔。是故偈中说若眼不自见何能见余物。问曰。眼虽不能自见而能见他。如 
注: 
(一)无畏原作如旋火轮. 
(二)番作观处品.梵作观见等处品.释灯作观六根品. 
(三)番梵以见闻等称六根. 
(四)无畏释云.以不见自体故.见亦无自性也. 

火能烧他不能自烧。答曰。火喻则不能  成于眼见法。 去未去去时  已总答是事。汝虽作火喻不能成眼见法。是事去来品中已答。如已去中无去未去中无去去时中无去。如是已烧未烧烧时俱无有烧。如是已见未见见时俱无见相。复次。(一)见若未见时 则不名为见。 而言见能见 是事则不然。眼未对色则不能见。尔时不名为见。因对色名为见。是故偈中说未见时无见云何以见能见。(二)复次。二处俱无见法。见(三)不能有见 非见亦不见。 若已破于见 则为破见者。见不能见。先已说过故。非见亦不见。无(四)见相故。若无见相云何能见。见法无故见者亦无。何以故。若离见有见者。无目者亦应以余情见。若以见见则见中有见相见者无见相。是故偈中说若已破于见则为破见者。复次。 
(五)离见不离见 见者不可得。 以无见者故 何有见可见。 
注: 
(一)勘番梵意谓若少有不见时. 
(二)无畏此结上文.非复次释. 
(三)番梵作非见性.次同. 
(四)无畏原云作用. 
(五)番梵云.不离无见者.离见亦复尔.无畏释.不离与离即有见与无见.今译文倒. 

若有见见者则不成。若无见见者亦不成。见者无故云何有见可见。若无见者。谁能用见法分别外色。是故偈中说以无见者故何有见可见。复次。见可见无故 识等四法无。 (一)四取等诸缘 云何当得有。见可见法无故识触受爱四法皆无。以无爱故(二)四取等十二因缘分亦无。复次。耳鼻舌身意 声及闻者等。 当知如是义 皆同于上说。如见可见法空。属众缘故无决定。余耳等五情声等五尘当知亦同见可见法。义同故不别说。 
(三)观五阴品第四 
问曰。经说有五阴。是事云何。答曰。若离于色因 色则不可得。 若当离于色 色因不可得。色因者如布因缕。除缕则无布。除布则无缕。布如色。缕如因。问曰。若离色因有色有何过。答曰。 
注: 
(一)番梵此句无四及诸缘三字. 
(二)无畏原作取等有支亦无. 
(三)番梵作观蕴品.释作观五蕴品. 

离色因有色 是色则无因。 (一)无因而有法 是事则不然。如离缕有布布则无因。无因而有法世间所无有。问曰。佛法外道法世间法中皆有无因法。佛法有三无为无为常故无因。外道法中虚空时方(二)识微尘涅盘等。世间法虚空时方等是三法无处不有故名为常常故无因。汝何以说无因法世间所无。答曰。此无因法但有言说。思惟分别则皆无。若法从因缘有不应言无因。若无因缘则如我说。问曰。有二种因。一者作因二者言说因。是无因法无作因但有言说因。令人知故。答曰。虽有言说因是事不然。虚空如六种中破。余事后当破。复次现事尚皆可破。何况微尘等不可见法。是故说无因法世间所无。问曰。若离色有色因有何过。答曰。若离色有因 则是无果因。 若言无果因 则无有是处。若除色果但有色因者。即是无果因。问曰。若无果有因有何咎。答曰。无果有因(三)世间所无。何以故。以果故名为因。若无果云何名因。复次若因中无果者。物何以不从非 
注: 
(一)番梵云.若义无因者.则一切亦无.法字原刻作色.今依丽刻改. 
(二)丽刻作神. 
(三)无畏原作少分亦无. 

因生。是事如破因缘品中说。是故无有无果因。复次。若已有色者 则不用色因。 若无有色者 亦不用色因。二处有色因则不然。若先因中有色不名为色因。若先因中无色亦不名为色因。问曰。若二处俱不然。但有无因色有何咎。答曰。无因而有色 是事终不然。 是故(一)有智者 不应分别色。若因中有果因中无果此事尚不可。何况无因有色。是故言无因而有色是事终不然。是故有智者不应分别色。分别名凡夫。以无明爱染贪着色。然后以邪见生分别戏论说因中有果无果等。今此中求色不可得是故不应分别。复次。若果似于因 是事则不然。 果若不似因 是事亦不然。若果与因相似是事不然。因细果粗故。因果色力等各异。 (二)如布似缕则不名布。缕多布一。故不得言因果相似。若因果不相似是亦不然。如麻缕不成绢。粗缕无细布。是故不得言因果不相似。二义不然故无色无色因。 
注: 
(一)四本皆无此语. 
(二)无畏以谷种与谷果为喻. 

受阴及想阴 行阴识阴等 其余一切法 皆同于色阴。四阴及一切法亦应如是思惟破。今造论者欲赞美空义故而说偈。 (一)若人有问者 离空而欲答。 是则不成答 俱同于彼疑。若人有难问 离空说其过。 是不成难问 俱同于彼疑。若人论义时各有所执。离于空义而有问答者皆不成问答。俱亦同疑。如人言瓶是无常。问者言何故无常。答言从无常因生故。此不名答。何以故。因缘中亦疑不知为 常为无常。是为同彼所疑。问者若欲说其过。不依于空而说诸法无常则不名问难。何以故。汝因无常破我常。我亦因常破汝无常。若实无常则无业报。眼耳等诸法念念灭亦无有分别。有如是等过皆不成问难同彼所疑。若依空破常者则无有过。何以故。此人不取空相故。是故若欲问答常应依于空法。何况欲求离苦寂灭相者。 
(二)观六种品第五 
问曰。六种各有定相。有定相故则有六种。答曰。 
注: 
(一)番梵颂云.若依空论议可随应说难.然一切非难应同所立故.又依空作释可说随一过.然一切非过应同所立故.无畏释云.若依各别空义论诤.可以随一非空者为难.然此应知与所立宗相似.不能成难也.盖论宗是一切法皆空.而所说为各别法空.或有以余法疑难别有不空.故今例云同所立也.无畏并云.此二颂为一切空义章中要义.今译颂释均误. 
(二)四本作观六界品.以下无畏论卷二. 

空相未有时 则无虚空法。 若先有虚空 即为是无相。若未有虚空相先有虚空法者虚空则无相。何以故。无色处名虚空相。色是作法无常。若色未生未生则无灭尔时无虚空相。因色故有无色处。无色处名虚空相。问曰。若无相有虚空有何咎。答曰。是无相之法 一切处无有。  (一)于无相法中 相则无所相。若于常无常法中求无相法不可得。如论者言是有是无云何知。各有相故。生住灭 
是有为相。无生住灭是无为相。虚空若无相则无虚空。(二)若谓先无相后相来相者是 
亦不然。若先无相则无法可相。何以故。 
(三)有相无相中 相则无所住。 离有相无相 余处亦不住。 
(四)如有峰有角尾端有毛颈下垂壹是名牛相。离是相则无牛。若无牛是诸相无所住。 是故说于无相法中相则无所相。有相中相亦不住。先有相故。如水相中火相不住。先有自相故。复次若无相中相住者则为无因。无因名为无法而有相.相可相常相 
注: 
(一)番梵云.既无无相物.相复何所转. 
(二)无畏征云.何以两俱中相亦不转. 
(三)番梵云.相不转无相亦不转有相.与释相顺.今译文倒. 
(四)无畏原以象马为喻.与门论文同. 

因待故。离有相无相更无第三处可相。是故偈中说离有相无相余处亦不住。复次。相法(一)无有故 可相法亦无。 可相法无故 相法亦复无。相无所住故则无可相法。可相法无故相法亦无。何以故。因相有可相。因可相有相。共相因待故。是故今无相 亦无有可相。 离相可相已 更亦无有物。于因缘中本末推求相可相决定不可得。是二不可得故一切法皆无。一切法皆摄在相可相二法中。或相为可相。或可相为相。如火以烟为相。烟亦复有相。问曰。若无有有。应当有无。答曰若使无有(二)有 云何当有无。 有无既已无 (三)知有无者谁。凡物若自坏若为他坏名为无。无不自在从有而有。是故言若使无有有云何当有无。眼耳见闻尚不可得。何况无物。问曰。以无有故无亦无。应当有知有无者。答(四)曰。若有知者。应在有中应在无中。有无既破知亦同破。 
注: 
(一)番梵作不转故. 
(二)有无番梵作有物无物. 
(三)番梵云.由何知有无. 
(四)无畏下释后半颂云.由何可说别有非有无物之能知. 

是故知虚空 非有亦非无 非相非可相。 余五同虚空。如虚空种种求相不可得。余五种亦如是。问曰。虚空不在初不在后。何以先破。答曰。地水火风众缘和合故易破。识以苦乐因缘故知无常变异故易破。虚空无如是相但凡夫希望为有是故先破。复次虚空能持四大。四大因缘有识。是故先破根本。余者自破。(一)问曰。世间人尽见诸法是有是无。汝何以独与世间相违言无所见。答曰。浅智见诸法 若有若无相。 是则不能见 灭见安隐法。若人未得道不见诸法实相。爱见因缘故种种戏论。见法生时谓之为有取相言有。见法灭时谓之为断取相言无。智者见诸法生即灭无见。见诸法灭即灭有见。是故于一切法虽有所见皆如幻如梦。乃至无漏道见尚灭何况余见。是故若不见灭见安隐法者则见有见无。 
(二)观染染者品第六 
(三)问曰。经说贪欲策恚愚痴是世间根本。贪欲有种种名。初名爱次名著次名染次名 
注: 
(一)无畏无此问答. 
(二)番梵作观贪贪者品. 
(三)无畏文略.问曰.应有一切法.施设欲贪及贪者故.颂答云云.灯论及月称论先引经.再设难.与此大同. 
淫欲次名贪欲有如是等名字。此是结使依止众生。众生名染者贪欲名染法。有染法染者故则有贪欲。余二亦如是。有策则有策者有痴则有痴者。以此三毒因缘起三业。三业因缘起三界。是故有一切法。答曰。经虽说有三毒名字。求实不可得。何以故。 
(一)若离于染法 先自有染者。 因是染欲者 应生于染法。若无有染(二)者 云何当有染。 若有若无染 染者亦如是。若先定有染者则不更须染。染者先已染故。若先定无染者亦复不应起染。要当先 有染者然后起染。若先无染者则无受染者。染法亦如是。若先离人定有染法此则无因云何得起似如无薪火。若先定无法则无染者。是故偈中说若有若无染染者亦如是。问曰。若染法染者先后相待生是事不可者。若(三)一时生有何咎。答曰。染者及染法 俱成则不然。 染者染法俱 则无有相待。若染法染者一时成则不相待。不因染者有染法。不因染法有染者。是二应常。以无 
注: 
(一)番梵颂云.若于贪欲先有贪者离贪.而依彼有贪.有者即有贪.若无有贪者何所更有贪.又贪有及无于贪者亦尔.无畏释.初颂是叙他计.其末句释成所以.次颂乃论主破.月称释.初颂前三句叙他计第四句破有者.后颂破无者.与今释同. 
(二)原刻作法.今依丽刻及番本改. 
(三)无畏原作相合而生下云俱成亦同. 

因成故。若常则多过。无有得解脱法。复次。 (一)今当以一异法破染法染者。染者染法一 一法云何合。 染者染法异 异法云何合。染法染者若一法合。若以异法合。若一则无合。何以故。一法云何自合。如指端不能自触。若以异法合是亦不可。何以故。 (二)以异成故。若各成竟不须复合。虽合犹异。复次一异俱不可。何以故。 若一有合者 离伴应有合。 若异有合者 离伴亦应合。若染染者一强名为合者应离余因缘而有染染者。复次若一亦不应有染染者二名。染是法。染者是人。若人法为一是则大乱。若染染者各异而言合者则不须余因缘而有合。若异而有合者虽远亦应合。(三)问曰。一不合可尔。眼见异法共合。答曰。若异而有合 染染者何事。 是二相先异 然后说合相。(四)若染染者先有决定异相而后合者是则不合。何以故。是二相先已异而后强说合。 
复次。 
注: 
(一)无畏原云.若二法俱生者.是一是异皆不成. 
(二)无畏原作是异性故. 
(三)无畏无此问答.佛护征云.二者俱起中定有异. 
(四)无畏释云.若计于异中合.贪者及贪将成何者.计为异则不成合.必先成异而后合也. 

若染及染者 先各成异相。 既已成异相 云何而言合。若染染者先各成别相。汝今何以强说合相。复次。异相无有成 是故汝欲合。  (一)合相竟无成 而复说异相。汝以染染者异相不成故复说合相。合相中有过染染者不成。汝为成合相故复说异(二)相。汝自以为定而所说不定。何以故。异(三)相不成故 合相则不成。 于何异相中 而欲说合相。以此中染染者异相不成故合相亦不成。汝于何异相中而欲说合相。复次。如是染染者 非合不合成。 诸法亦如是 非合不合成。如染。恚痴亦如是。如三毒。一切烦恼一切法亦如是。非先非后非合非散等因缘所成。 
中论卷第一 
注: 
(一)番梵云.为成合相故.与释相顺.今译误. 
(二)无畏次云此则非理. 
(三)相字番梵皆作物体.